《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封面.jpg  

有感動就不遠

文/陳永興(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天主教靈醫會,是大多數台灣人還覺得很陌生的團體,但是這個團體所屬的外籍神父、修士、修女們,已經默默在台灣奉獻了60年。一甲子的歲月過去了,這些異鄉人遠從歐洲來到台灣,學台灣話照顧台灣的痲瘋病患、殘障者、智障者、結核病患、小兒麻痺兒童、失智老人、原住民、小朋友……數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他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苦難的大地,變成了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的異鄉人,可是有多少台灣人認識他們,記得他們呢?

    二年多前,靈醫會現任會長呂若瑟神父來找我,請我到靈醫會所屬的羅東聖母醫院工作,我當時很納悶的問神父:「我既不是天主教友,也不是宜蘭人,您們怎麼會想到找我去羅東聖母醫院當院長?」神父告訴我:「因為我們這些從外國來的神父都老了,羅東聖母醫院長期以來一直照顧原住民和弱勢病患,我們經過打聽得知你也很關心這方面的醫療人權,所以覺得你來羅東聖母醫院應該很適合。」我當時愣住了,心想難道這是神的旨意?於是決定先去參觀一下再做決定。沒想到來到羅東一看嚇了一跳,聖母醫院的規模比我想像的要大很多,每天門診病患服務量將近2000人次,住院病床也將近600床,急診人次每天超過100人次,員工人數將近1,200位,整個醫院忙碌不停,更難想像的是這樣的醫院竟然在虧損,原來神父們服務窮苦病人,鄉下偏遠地區的民眾付不起醫療費就成為他們的負擔,神父每天就是付出、付出,也沒有成本觀念或經營理念。

    更令人感動的是靈醫會所屬的機構不只有羅東聖母醫院,還有在澎湖馬公的惠民醫院(從痲瘋病人開始到如今照顧離島地區老人復健和長期照護的工作)、照顧智能不足和多重障礙的小孩的聖嘉民啟智中心、照護老人的聖嘉民長照中心與瑪利亞長照中心、蘭陽青年會(蘭陽舞蹈團和幼稚園教育小朋友),以及聖母護專等社會福利和教育機構,60年來不斷地進行照顧弱勢的工作。除此之外,每天從聖母醫院派出兩部醫療巡迴車到山區醫療服務,即使颱風天、下大雨天也是風雨無阻,數十年如一日。

    最後讓我下定決心同意到聖母醫院服務,是在羅東郊外丸山的山坡上,一群來自歐洲的外籍神父、修士埋骨於此的墓園,當我看到一整排十字架的墓碑上刻印著這些來自異鄉的外國人是如何為台灣人付出他們一生的青春和歲月,最後化成了台灣人靈魂的骨灰,躺在台灣苦難的大地上時,讓我更加覺得自己應該回饋給台灣社會和這片土地。

    此外,我很驚訝的發現,在這一排十字架墓園中,竟然還有一格空著的墓地,似乎是上帝的呼召,等著我來躺在這兒。回到高雄後我跟太太說:「我想去羅東聖母醫院工作。」我太太很訝異的問我:「怎麼會想跑這麼遠?從高雄跑到羅東,是台灣的對角線,一趟路至少要花三個半鐘頭,你這樣來回跑會不會太遠太累了?」我說:「是有點遠,但是義大利來的神父、修士、修女從歐洲來到台灣,都不嫌遠,而且一來就待了一輩子,死了也沒回家,我至少每一、二個星期還可以回高雄一次,我怎麼敢說遠呢?有感動就不遠!」就這樣我真的離鄉背井來到羅東,投入聖母醫院的行列,開始為上帝工作,服務偏遠地區弱勢病人。來醫院之後,我發現醫院內有院史館,裡頭收存著每一位在此奉獻並埋骨於此的靈醫會會士的照片和生平資料,每當我凝視著這些異鄉人,內心總有著深刻的感動,而一想到大部分的台灣人竟然都不知道他們的事蹟,更是感到十分慚愧!

    因此在羅東聖母醫院58週年慶時,我就跟院內同仁提出「成立口述歷史小組」的構想,我說再過二年就是天主教靈醫會來台60週年了,身為羅東聖母醫院的同仁,有義務傳承早期來台的傳教士們「以病人為基督、服事弱小兄弟」的使命,除了提出興建老人醫療大樓的計畫之外,我鼓勵同仁採訪老病友、老同事,把過去這些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人的異鄉人,在這塊土地奉獻的事蹟記錄下來,希望出版一系列叢書來紀念這群撒下愛的種子的異鄉人,這就是本書《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之由來。

    我很感謝本書的作者群同仁,大家都不是專業作家,也不是學歷史的,但我們請口述歷史的專家蔡篤堅教授來上課之後,每個月召集同仁開會討論,分配工作分頭進行採訪和撰寫,最後終於有了成果呈現在讀者面前,雖然不是專業歷史學者的著作,但我保證這是令人感動誠心善意的結晶,每一篇文章都充滿我們深深的感恩和眼淚。

    最後也感激董氏基金會願意幫我們出版本書,因為這可能不會是暢銷書,但我們相信這是有益台灣社會的好書,就像董氏基金會長期為台灣社會做好事一樣,我想《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也像董氏基金會的同仁一樣,最希望帶給大家的就是健康和愛,讓我們共同努力說一聲:「有感動就不遠」。

 

本文出自《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立即訂購:《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fbbooklogo

arrow
arrow

    悅讀俱樂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