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服務偏遠地區與病人血濃於水-何義士修士

文/蘇發祿

何義士修士(Br. Davide Luigi Giordan )於192486日出生在義大利東北部Veneto省的Vicenza,從小立志長大後要到國外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1936年,十二歲的何義士受到感召,在胸前配掛紅十字標誌,加入靈醫會病患服務的工作。二十歲時,成為靈醫會的正式會士,除了神貧、貞潔和服從的三個聖願,更許諾第四願:仁愛(為病患犧牲一切),即使高度危險的傳染病患也不得排拒。他從羅馬馬爾大醫專畢業後,就成為正式的醫師。

 

在澎湖服務31

偏遠和需要就是我們的方向

為了實現夢想,1953年時,他選擇來到當時十分落後的宜蘭羅東,為貧困的居民服務。因為醫術精湛,加上堅毅獨立、處世練達的工作態度,不久便授命擔任羅東聖母醫院分院-丸山療養院的分院長。在這段時期,他除了經常捐血給狀況危急的病人外,視病如親及充滿活力與熱情的態度,對當時醫療資源欠缺的羅東地區而言,就像是冬天溫暖的陽光。

 

1957年,他又選擇遠赴澎湖服務。他曾向友人表示,因為覺得羅東不夠偏僻,才申請到澎湖服務。他為台灣奉獻的四十六年歲月中,有三十一年是在澎湖度過。1973他曾轉赴三重聖母診所服務1983年,再度回到澎湖惠民醫院,接任院長的重責大任。遇到貧苦鄉民罹患重病,何修士不僅醫治、照顧到底,醫療費用更是酌情減收或是分文不取;在危急、需要輸血的時候,也總是帶頭慷慨挽袖。他的愛,他的真誠,獲得了澎湖人民的尊敬與認同,1985年時,更獲頒成為澎湖縣的榮譽縣民。

 

澎湖的人情味濃厚,民眾求診時總是期望醫師能跟他們多聊幾句,而何修士為人風趣,只要時間許可,都會用台語跟病患和家屬天南地北的聊,當然也不忘機會教育一番。例如,澎湖民間盛行喝符水治病,何修士發現時並沒有輕視或取笑他們,反而懷著同理心對他們說:「我也相信神明很照顧你們啦!但如果加上西藥來治療,效果就會更好喔!」民眾看到他態度誠懇,而且口氣溫和於是就順從了。

 

他雖未修過心理溝通課程,但卻是箇中高手,因為他常帶著微笑聆聽,並以溫和的態度和幽默的口吻來建立醫病關係。有一次他在安養院義診,居民看到他身為外國人,竟能用流利的國語和台語交談,不禁讚嘆:「他真會講話!」他幽默答說:「我又不是啞巴當然會講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這也立刻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但遇到較不聽話的患者,他也會來個當頭棒喝:「現在花小錢看病,就可以不用花大錢買棺材!」

 

本文出自《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封面.jpg

立即訂購:《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fbbooklogo

 

 

arrow
arrow

    悅讀俱樂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