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抱怨,只要到晚上,家裡就會上演一場「網路風暴」,常為了關掉電腦、不讓孩子上網,與孩子發生衝突、摩擦,該如何消除家中的「烏煙瘴氣」?

 

 

芳齡16的欣潔(化名),從小就長得高人一等,年紀輕輕便擁有174公分的身高,配上54公斤的體重,其實是「穠纖合度」的標準身材,但她卻一直認為自己太豐腴,總希望能再瘦一點,飲食習慣也從原本的「少吃一些」轉變成「吃得很少」,最後甚至一天吃不到兩口餅乾,只要吃東西就會想吐,連她自己也無力控制。

 

1年多來刻意減肥的結果,欣潔的體重從50公斤,一路下滑到45、35公斤,新陳代謝也跟著出狀況,「好朋友」半年沒來拜訪。因體重太輕,還得靠家人扶她到身心科求診,醫生驚訝地發現,連他的手臂都比欣潔的大腿來得粗,當時的她,瘦到彷彿只要一陣風,就會立即飄走一般。

 

國泰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吳東庭表示,像欣潔瘦到「皮包骨」的情況,臨床上診斷為「厭食症」,須透過抗憂鬱劑等藥物的相關治療,才能逐漸回復正常體重。

 

愈瘦愈美?小心「厭食症」上門

 

這幾年塑身風潮盛行,不僅大人積極尋覓瘦身之道,連尚在發育的青春期孩子,也耳濡目染不想讓自己變得「胖嘟嘟」,刻意節食,但過頭的結果,卻可能導致厭食症。

 

身心門診中不乏因不想吃東西,而被家人帶來求診的青少年患者。從門診經驗來看,女生罹患厭食症的比例約45%,男生則在1%以下。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說明,「厭食症」好發於1030歲的年輕族群,包括青少年在內,其中有九成病患為女性。這類病患常因擔心變胖而降低飲食意願,即使已瘦到標準體重以下,依舊覺得自己很胖,不願多吃東西,或在進食後,用催吐方式將東西吐得一乾二淨。

 

為何會罹患厭食症?目前病因尚未確定,但研究指出,可能與遭遇壓力事件、心理困擾、患者個性屬完美人格等因素有關,加上電視節目中的偶像明星總是骨瘦如柴,更易讓人誤認為「愈瘦愈美」,也使厭食症近年有增加趨勢;臨床上亦發現,厭食症患者有時會伴隨心理焦慮、憂鬱或情感壓抑等心理反應。

 

她也看過,青少年因親子關係不佳,罹患厭食症。青少年因媽媽管太多、太嚴而心生反感,認為自己唯一可掌控的事物就是飲食,藉由節食表達另一種形式的無聲抗議,久了便演變成厭食症。

 

令人擔憂的是,厭食症會造成患者體重減輕外,還會導致貧血、月經不來、重度營養不良等情形,危害生理健康,蕭美君建議,若父母發現家中孩子出現飲食習慣異常、體重直直落、月經連續三次沒來等症狀,就要多加留意,孩子是否已出現厭食症的徵兆。

 

七成青春期孩子有情緒困擾

 

還有哪些身心疾病困擾著青春期孩子?吳東庭表示,「青春期」正好是「兒童期」邁入「成年期」的「承先啟後期」,但現在小孩因為營養好,邁入青春期年齡也跟著提早;然而,生理發展比以前成熟,心理發展卻不見得跟得上生理變化的腳步,有些青少年即使外表像個小大人,但心智發展仍停留在小學生階段。

 

近幾年社會發展快速,價值觀愈來愈多元,許多事物的變化都快得讓人無法想像,這樣的環境下,容易讓部分人格尚在發展階段的青少年,感到無所適從,對於自我感到疑惑、未來感到茫然,衍生不少困擾,像飲食障礙,如暴食症、厭食症,及適應不良障礙、憂鬱症等。據吳東庭觀察,約有七成的青少年都有情緒困擾問題。

 

蕭美君也發現,這世代青少年對於青春期的想法,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比起自己青春期時的懵懵懂懂,現在青少年愈來愈注重容貌外表,例如:在意自己的身高有沒有比別人高、體重會不會比別人重。甚至會向父母抱怨,為何把他們生得不夠帥、不夠美。

 

不少青少年也開始「關心」生理器官的發育情況。男孩擔心自己的「小弟弟」發育是否「健全」;女孩在意胸部大小問題,希望胸部能「UPUP」,從A罩杯飆升到BC罩杯。

 

生理變化引起的情緒困擾外,令青少年感到內心煩惱的還有親子溝通、同儕相處、環境適應、學業成績等問題。以「學業成績」來說,蕭美君門診中,就有很多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優秀學生求診,雖然成績很好,但只要沒考到理想分數,就開始有頭痛、焦慮,晚上失眠等症狀。對此,她建議看醫生外,學生還可求助學校輔導系統,透過性向測驗認識自我,從中找到改善之道。

 

網路成癮少年愈來愈多

 

近年,門診中新增了因「網路上癮」前來求診的個案。蕭美君表示,愈來愈多青少年無法適應真實世界,投入網路虛擬世界中,久了便形成「網路上癮」。

 

例如:在時下盛行的網路遊戲中,青少年可透過虛擬的電玩帝國,扮演一位統領上千位士兵、呼風喚雨的大將軍,但現實世界裡,他可能是學業成績敬陪末座、不被父母讚美,不被老師、同學認同的鬱卒少年。

 

蕭美君說,這是讓人憂心的新興社會現象,當愈來愈多青少年把「自尊」寄託在網路中,從虛擬世界尋求慰藉與滿足時,也可能意味著現實世界中有不少青少年,心理層面其實很空虛。雖然網路成癮的人數比例未有確切統計,但青少年網路成癮的比例確實在增加中。

 

為治療新興的「網路成癮症」,國內已經有醫院設立青少年網路成癮門診,北京也有醫院開設相關門診。顯示青少年的網路成癮不單只在台灣看得到,而是世界各國愈來愈常見的情況。

 

如何判斷孩子患有網路成癮症?目前臨床上的診斷標準有以下3種,包括:1.一星期上網40個小時以上;2.只要23天沒碰電腦,就渾身不對勁;3.想戒卻戒不掉,例如:孩子原本告訴自己只要上網2小時就好,仍不由自主愈玩愈久、無法自拔。

 

由於整天「掛」在網路上,也導致許多青少年睡眠不足,隔天爬不起來、上課無精打采,讓父母看了很生氣。很多家長帶孩子求診時常抱怨,只要到晚上,家裡就會上演一場「網路風暴」,往往為了關掉電腦、不讓孩子上網,與孩子發生衝突、摩擦,造成親子溝通失調,家裡也常「烏煙瘴氣」。

 

「不典型憂鬱症」困擾孩子身心

 

「憂鬱症」也是許多父母應多留意的青少年身心疾病之一。吳東庭舉出,當親子溝通、同儕相處、環境適應、學業成績等層面衍生的困擾,讓青少年備感壓力、不堪負荷時,便可能導致憂鬱症,罹患比例約1020%,其中女生的比例又比男生高約23倍。

 

近年經濟不景氣,造成許多身兼家計重擔的爸爸,一夕間「中年失業」,家庭面臨斷炊,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也讓部分青少年因擔憂家裡經濟而導致憂鬱症。

 

這種好發於青少年的憂鬱症,在醫學上稱為「不典型憂鬱症」,所出現的身心症狀與我們一般常聽到的「典型憂鬱症」,如吃少睡少、體重減輕等症狀不太一樣,罹患不典型憂鬱症的青少年會有心情容易煩躁激動、吃多睡多等症狀出現。此外,也會出現與典型憂鬱症相同的症狀,包括對許多事物興趣缺缺、提不起勁;思考與行為變得懶散;覺得身體沉重等。

 

由於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會出現心情煩躁、激動等症狀,也讓父母認為這是青春期孩子容易產生的「叛逆」性格,忽略可能是「憂鬱症」,延誤治療時機。

 

從三種「行為徵兆」發現

 

青少年憂鬱症可從三種「行為徵兆」看出端倪,1.孩子拒絕上學或不願意上學、2.濫用菸酒藥物、3.出現不適當行為,如違反校規等。

 

這三種行為常被父母、老師認為是行為偏差、行為叛逆的舉動,不易察覺是罹患「不典型憂鬱症」。蕭美君提醒父母師長,當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徵兆時,要注意孩子是否已有憂鬱症的症狀;尤其當孩子「拒絕上學」時,就須特別留意,因為很多罹患憂鬱症的孩子拒絕上學,是因憂鬱症讓孩子對很多事提不起勁,也讓孩子覺得上學是沒有意義的事,衍生「拒學」心理。門診中也常看到,罹患憂鬱症的學生無法繼續唸書,必須暫時中斷學業,把憂鬱症治療好。

 

她提出美國曾做過的一項統計,使用禁藥的青少年中,高達八成的青少年罹患憂鬱症;進一步分析,可能是因患有憂鬱症的青少年,希望透過藥物提振低潮情緒。故父母若發現孩子吸食禁藥,別急著生氣跳腳,先找出原因為何。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

 

至於青春期的「叛逆」,蕭美君表示,很多父母焦慮孩子青春期後變得叛逆、不聽話,無法理解為何孩子變了個樣,不再像以前那樣,會拉著媽媽的手訴說心事、抱著爸爸說「我愛您」。

 

然而,在她看來,「適當的叛逆」是需要的,有助於孩子尋找自我、學習獨立。青春期正是孩子尋求自我認同、渴望獨立的情緒變化時期,如果孩子太過「乖乖牌」、「百依百順」,容易養成日後無法獨立自主、離不開父母的個性,導致很多事沒有父母在旁邊,就不敢放手去做。

 

本文出自《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

立即訂購《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

 

fbbooklogo

arrow
arrow

    悅讀俱樂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