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第一,守護貧病半世紀-柏德琳修士

文/陳彩美

柏德琳修士(Br. Giovanni Petrin1934年誕生於義大利威尼斯附近一處幽靜的小城,家中共有八個兄弟。他生性溫柔體貼,侍母親至孝,常陪伴母親身邊。

畢業於米蘭護理學校的他,因為對音樂十分感興趣,所以畢業後並沒有馬上從事護理工作,反在跑到餐廳擔任駐唱歌手。

有一年,他因遭受病毒傳染昏迷了近一個月,虔信天主教的母親,總是天天向聖母禱告,祈求聖母:「如果他能在世上做好事,您就將他留下;否則,就帶走他吧!」並發願如能出現奇蹟救回孩子,就一定以服侍大眾為終身職志。後來,柏德琳修士果然恢復了健康,並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到「靈醫會」幫忙,從此和靈醫會結下不解之緣。

 

竭力為病人製造歡笑

趕走鬱悶情緒

 

視病猶親是柏修士一向的理念,只要是病人所要求的,必盡其所能的達成。有些病人,常因太太、或先生孩子都不來看他,而顯得神情抑鬱。柏修士要求全體醫護人員要付出熱忱與關心來對待這些病患,使他們重燃求生的欲望。

 

有一回,有個病人向柏院長提出想回家看親人的請求,為了達成他的願望,柏院長特別大費周章地準備了氧氣筒,並且利用休假日,專程陪他從羅東回到台北的家。然而,當醫務車緩緩地接近他家門前,大門卻突然關了起來,敲門也無人願意應答。在門外等待了一陣子,始終沒有人出來,一行人見狀,只好無奈的折回療養院。回院後的第三天,這名病患就無聲地過世了,因為被親人放棄的他,已全然喪失繼續活下去的動力。像這樣的情況,總讓柏修士感到相當無奈及心疼。

柏修士深知,結核病患心靈的苦痛絕不亞於肉體的折磨為了幫這些病患帶來多一分鐘的快樂,他經常使出渾身解術,不斷逗病患開心,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為他們疏憂解悶,讓他們放寬心情。而只要是病人對他提出的要求,他一定有求必應,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

每天無論早上中午或傍晚,柏修士開心爽朗的笑聲,總在院裡響起,而且從東走道漂到西走道,使原本死氣沈沈,或只有嘆息、哭泣聲的病房,剎那間都變得更有生趣。

來住院的結核病患裡,有許多都是貧困的窮人。但是在柏修士眼中,病人一律平等,不管他們是否繳得起醫療費用,全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每當病患臉色不佳時,他會購買昂貴的維他命補品,為他們補充營養;有人食慾不振時,柏修士也會要求廚房立即更換菜色,讓他們更有胃口;若有人愁容滿面,他一定趨前,握著病人的手,殷切地問起:「怎麼了?」、「想吃點什麼?」曾有阿公說,他好久沒有嘗到雞肉味道了,柏修士立刻飛車去買。許多家屬將病患往療養院一送,即不去探視,柏修士卻像他們親人般,親自協助病患服藥,照料生活起居,期望他們的病能快點好轉。

 

本文出自《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封面.jpg

 

立即訂購:《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fbbooklogo

 

arrow
arrow

    悅讀俱樂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