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國人骨骼與關節健康認知的調查指出,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搞不清楚,僅有1%的民眾能正確分辨兩者的差別,常誤以為關節痠痛是骨質流失造成;對於如何透過日常飲食攝取正確營養素也有錯誤理解,包括誤認補充鈣質可以保護關節或是攝取葡萄糖胺可以補充骨質。亞太骨科醫學會提醒,55歲以上民眾是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其中女性因為生理因素,例如更年期等,風險更高;如果攝取錯誤的營養素,無法有效保護骨骼及關節健康。台大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建議,民眾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保健關節及骨骼的營養素,例如:軟殼蟹、甲殼類食物、動物軟骨與黃豆製品等,而直接飲用添加鈣及葡萄糖胺的奶粉是方便且有效率的攝取管道,也可以減少因為大量食用海鮮而引起高膽固醇及痛風的危險。
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搞不清楚
誤認上下樓梯困難是骨質疏鬆症狀
根據調查,絕大多數民眾容易混淆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僅1%的受訪者能清楚分辨兩者差異;調查也顯示,五成民眾誤以為蹲下及上下樓梯困難是骨質疏鬆所造成。對此,台大骨科醫師暨瀚群骨科醫療中心院長蔡文基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的形成,主要是骨質流失而容易骨折或跌倒,而退化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表面軟骨磨損,容易造成關節僵硬或關節疼痛,兩者發生原因不同,症狀也不同。
另外,現場也有兩位病友分享她們過去的錯誤觀念;已經退休兩年、六十幾歲的陳媽媽,一年前有下背與膝關節疼痛的情況,不過,她一直以為「吃鈣補骨」,因此攝取許多鈣,但疼痛依舊,直到她看醫生,才知道知道是退化性關節炎,要補充的營養素是葡萄糖胺;另一位則是三十幾歲的上班族,劉小姐,她長期使用電腦加上坐姿不正,造成她肩頸痠痛,為了緩解疼痛,劉小姐透過SPA與按摩,卻都沒有效果;直到看醫生後她才知道,她不但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還因為常熬夜加上喝大量咖啡,連骨質都已經開始流失,劉小姐建議一般民眾,不要以為自己年輕,退化性關節炎或骨質流失不會找上門,保養要由日常做起。
而根據國外文獻指出,一些民眾常忽略的日常動作都可能造成關節的壓力,如:在平地走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兩倍;上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三倍;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更高達體重的五倍,因此,蔡文基醫師呼籲民眾要小心保護關節,因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動作都會造成關節的負擔。
50歲以上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但七成民眾無此認知
蔡文基醫師並表示,臨床上顯示,55歲以上就有超過50%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而50歲以上,就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不過,根據調查顯示,七成受訪者並不知道50歲以上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而調查也印證了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好發率,56歲以上的受訪者中,有四成五有關節疼痛的情形。
此外,一般人的骨質在40歲之後就會開始漸漸流失,但調查顯示,近五成民眾以為45歲之後骨質才會開始流失,因此缺乏保健骨骼與關節應從年輕做起的觀念。蔡文基醫師也說明,就臨床觀察而言,超過三成35-45歲的民眾做骨質檢測時,已經顯示骨質流失甚至骨質不足的情形,但是因為骨質疏鬆症沒有症狀,又稱隱形的殺手,因此容易被忽略。
靈活行動力:骨骼與關節缺一不可
最後,亞太骨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陳博光提醒,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流失的情形越來越嚴重,關節軟骨也會失去保護的因子。因此,吳映蓉也提醒民眾,日常保健必須由年輕做起,愈早開始保養,對保護骨骼與關節的重要性,年輕時打底,年老時不必擔心。而蔡文基醫生也以臨床經驗強調,健康的身體維繫於良好的骨關節系統,保健應兼顧骨骼、肌肉與關節,三者的保養缺一不可,才可以擁有靈活行動力。
-----
關節保養,從年輕就應該開始打底,《用對方法,關節不痛》包含各種保健的祕訣,活力關節,就看這一本!!
立即訂購;《用對方法,關節不痛》
留言列表